夫《金剛經》者,無相為宗;『無住(無所住而生其心)』為體;妙有為用。金剛者,堅利之物,能破萬物也。般若者,中文『智慧』,善破一切煩惱,轉為妙用。波羅蜜者,中文『到彼岸』,即到達諸佛究竟超脫清淨涅槃之境地。換言之,即比喻六道如苦海,無舟不能渡,今以此《金剛般若經》為舟航,能渡六道之苦海,而到達諸佛究竟涅槃之彼岸(波羅蜜),故此經乃學佛之徑路也。難怪此經讀誦者無數,稱讚者無邊,造疏及註解者數百家之多,所說道理,各隨所見,見雖不同,法即無二。至於云何為『十八所應住法』?依《金剛般若經旨贊》開示:佛告須菩提……至降伏其心。贊曰「次下第三行所住處,是前所發住心,修行降伏三種,別修行相云總所依,道理處所,名行所住處,謂依此中歷行別明,廣分『十八所應住法』,文義相攝,勒為八種,以行就位,略束為三。」
何等十八?即所謂:
(一)【發心】。如經:「佛告須菩提……至即非菩提……至即非菩薩。」
(二)【波羅相應行】。如經:「復次須菩提……至如所教住。」
(三)【欲得色身】。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即非菩薩見如來。」
(四)【欲得法身】。曲分為三:
(1)『言說法身』。如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至何況非法。」
(2)『智相法身』。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至而有差別。」
(3)『福相法身』。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即非佛法。」
(五)【修德勝中無慢】。如經:「須菩提,須陀桓……至阿蘭那行。」
(六)【不離佛出時】。如經:「佛告須菩提……至無所得。」
(七)【願淨佛土】。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至而生其心。」
(八)【成熟眾生】。如經:「須菩提譬如……至是名大身。」
(九)【遠離隨順外道論散亂】。如經:「須菩提,如琲e中……至如來無所說。」
(十)【色及眾生身搏取中觀破相應行】。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至是名世界。」
(十一)【供養給侍如來】。如經:「須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至是名三十二相。」
(十二)【遠離利養及疲乏熱惱故,不起精進及退失】。如經:「須菩提,若善男子……至是名第一波羅蜜。」
(十三)【忍苦】。如經:「須菩提,忍辱波羅蜜……至見種種色。」
(十四)【離寂靜味】。如經:「須菩提,當來之世……至執果亦不可思議。」
(十五)【於證道時離喜動】。如經:「爾時,須菩提……至三菩提者。」
(十六)【求教授】。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至是名一切佛法。」
(十七)【證道】。如經:「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至無眾生無壽者。」
(十八)【上求佛地】。已下文是,於中分為六種具足:
(1)『國土淨』。如經:「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至說名真實菩薩。」
(2)『無上見智淨』。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如來說得福多。」
(3)『隨形好身』。如經:「須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至是名具足色身。」
(4)『相者』。如經:「須菩提,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至是名諸相具足。」
(5)『語語具足』。如經:「須菩提,汝勿謂如來……至是名說法。」
(6)『種心具足』。
已下文是,於中復開有六種心:
(1)『念處』。經闕此文,餘本即有,謂彼非眾生非不眾生等……至下當知。」
(2)『正覺』。如經:「須菩提白佛言……至名善法。」
(3)『施設大利法』。如經:「須菩提,若三千大千……至即非凡夫。」
(4)『攝取法身』。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至不可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
(5)『不住生死涅槃』。如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至說不受福德。」
(6)『行住淨』。已下文是,於中顯有三行住淨,如經:「須菩提,若有人……至故名如來」等。
由此觀之,如是『十八法』,即《金剛經》中之所謂『十八所應住法』,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金剛經》之旨趣,乃在闡述『至理無言、真空無相』,而不著言說,不著知解,即是無言無相。是以旋立旋破,只要諸人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即不被諸境所惑,若得心地休歇,即謂之清境心,亦謂之本來心,亦謂之到彼岸,亦謂之涅槃,亦謂之解脫,其實一也。
總而言之,觀察古來學佛修道者,對於修學佛法中通途法門,不外有二種感想:
(1)欣羨其理論;
(2)畏視其實行。
前者,乃因三藏經典中,對人生宇宙真相探討,不但解說周詳,而且方法精細,故起欣羨之心;後者,乃因八萬四千法門,若要成就,皆須斷惑,而斷惑則甚難,況且修行證果,亦非三年五載短時可成。約小乘果位,只斷見惑而證初果,利者尚須三生,鈍者則須六十劫;而由初果,至證四果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其中,小乘又迷隔陰,菩薩猶昏出胎,不免又要進退蹉跎。是故, 釋迦牟尼佛憫念末代眾生,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歷代祖師,自行化他同趨淨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