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小秋
為中央大學藝術展覽撰文 2004. 11. 9.
水墨現代化一直是當代全球水墨畫家永生探索的議題,陳其寬的專業學養是建築,卻能結合自身的專業涵養並體現水墨畫的現代思維,在建築界、藝術界、教育界均有大家風範、獨樹一格。五O年代初期,他任職於包浩斯大師華特•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創建的聯合建築師事務所TAC (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 時,工作之餘,在偶然的機會中拾起畫筆,以中國傳統的筆墨紙硯為創作工具,進行水墨繪畫實驗。陳其寬從未曾接受過正統的國畫訓練,僅於幼年時的私塾教育中學習過書法與四書五經。這場水墨實驗一發不可收拾,延續了五十多年,開創出中國現代水墨優雅恢宏的新境界。
陳其寬出生於二0年代初期的北京,當時政局動盪不安,因而由童年至青少年階段,陳家曾搬遷數地北京、南昌、南京、鎮江、安徽、湖北、四川,他就在各地陸陸續續完成小學及中學教育,大學則就讀位於四川重慶沙坪霸的中央大學建築系。爾後又因軍旅關係遊歷西南各省及印度、緬甸,赴美讀書之前早已「行萬里路」領略中國各地山水之美,並深知戰爭所帶給人民的疾苦,這些視覺饗宴與人生閱歷涵養藝術家謙謙君子的風範,更是他日後從事藝術創作時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資源。
在建築專業及藝術修維上,陳其寬總是孜孜矻矻、不斷汲取新知。抗戰求學時,後方集結避難菁英,徐悲鴻、吳作人、呂斯白、黃鈞璧、傅抱石等均任教於中央藝術系,當時仍是建築系學生陳其寬便勤奮地經常到藝術系觀看。旅居美國時,學習法國古典學院派建築及包浩斯現代主義之外,更是研讀相關藝術資訊及多方觀看當代風起雲湧的藝術展覽,例如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如馬克•托比(Mark Tobey)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美國寫實主義畫家如懷斯(Andrew Wyeth)及班尚(Ben Shahn)、立體派的畢卡索及布拉克、現代雕塑名家如亨利•摩爾(Henry Moore)及柯爾達(Alexander Calder)等均是他研究過的藝術家,陳其寬能欣賞各家各派的精華,形塑自我的藝術觀點與源源不絕的創造奇想。
他融會貫通包浩斯的現代主義與中國庭園虛實互動的美感經驗,體現於建築成就與繪畫境界之中。東海校園中簡單素雅的建築構造與配置,舒適的園林規劃與植栽的安排,空間中合理交錯的虛體與實體,既具現代主義精簡、合理、實用的特質,又能表現東方庭園的含蓄婉約美感;路思義教堂如同畫家筆下的山峰,靈秀地由平地挺直而立,優雅地昂首朝向天際,是整體建築群靈動的中心點;雙曲面上的磚面釘頭在日月輝映下呈現地方傳統的色彩,更如同他畫中的點狀線條閃閃動人,建築體與自然界已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只有身歷其境才能體會建築量體與空間佈局引人入勝之處,往往能成就更寬廣的視覺效果。
陳其寬藝術創作中加窄加長型的長條立軸、橫軸或方幅的山水、林園與建築均能展現陳其寬澎湃宏觀的深度空間感,由旅美初期1952年水墨所繪的「三峽-1」、「歌樂山頭與重慶」、「山城泊頭」、「街景」、「運河」開始,故國的山水情境便陸續地以不同視點平視、仰視、俯視建構而出,移動視點的賞畫方式,不管是由下往上看曲折蜿蜒的階梯與錯落有致的房舍,抑或是由空中鳥瞰地面運河與街景,氣韻生動,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墨色帶出運河來往的走向,水似乎就這麼不經意地流著,人間就是如此豐富與忙碌,賞畫者思緒得以藉畫境而無限遨翔,目光隨畫逐步游移時,可隨收意想不到的驚喜。
陳其寬曾言人們通常只見實而不見虛,只見實體而不見實體與實體之間的空間。他擅長處理空間中通透的深度感,「深遠」、「昇」、「內外交融」、「步移景動」、「徑欲曲」呈現中國靜謐的古典空間,庭台樓閣與山川日月是交融一體,牆、窗、門成為連貫層次的實體,圓形、五邊形、花瓣形的門或窗往往引領人們眺望更深一層的景緻,古典家具、鳥、花、樹枝與人物,不再是作為點景而已,而是擁有互通的空間,怡然自得,斑駁的色塊、虛實的點線組成一個個讓人欲踏入其中,歷久彌新的世界。
陳其寬創作方法豐富,他不斷的推陳出新,例如滴流、染印、用礬、用臘、水拓、墨拓、拼貼、轉印、或由紙背塗染敷彩等等,把握當下瞬間的靈感與直覺,行之於藝術。五0年代初期多種創作形式同時並行,「母與子系列」、「哺育」以少勝多,以簡馭繁,以草書行雲流水的力道、氣魄、速度,幾筆便勾勒出維妙維肖的生物簡筆畫,此後各類題材如蔬果、動物、飛蟲、人體等均有意想不到的生動趣味,他並未習禪卻自然流露出禪宗的意味。
猴子是陳其寬陸陸續續常畫的題材之一,由兩隻一直擴展到「眾生相」(1967)難以數計的猴群,此類簡筆畫讓人感受到悠遊自在,喜樂其中,游刃有餘的興味與幽默。「球賽」、「草原」、「鶴」、「放鶴圖」更是融合草書自然律動與西方抽象表現、未來派並現的多重動作雕塑、以及照相技術連續曝光等等思維,但他並未模仿西方完全抽離物象的概念,仍保有中國中庸之道、自然和諧的精神,觀者可感受到球場上的塵土飛揚、兩軍廝殺,草原上疾疾奔馳的駿馬,鶴群落地及起飛的動感、節奏與韻律。
「迴旋」系列是源自軍旅中的搭機經驗,天旋地轉的視覺影像成為多年之後水墨創新的催化劑,九十度、一百八十度,三百六十度,視點可俯、可仰、可上、可下、由中向外、由外朝中等全方位的觀賞角度,境界已由古城街景跳脫而出,日、月交相輝映之下,融合宇宙天文的景象,「大地」、「飛」、「方壺」,1984年的「返」、1988年的「遙」與1994年的「趕集」更改變中國傳統山水畫主峰次峰層層相疊的方式,一灣流水蜿蜒貫穿其中,崇山峻嶺由地表凌空拔地而起向四方擴散,氣宇軒昂,一改傳統國畫數百年層巒疊嶂的因循方式,這與由高空中鳥瞰大地,或自地球外回視地球的景象十分吻合,「北辰」則反其道而行,似乎是由地底觀天,群峰穿天,迷濛間樹枝垂掛的神秘絕妙景象。
陳其寬所撰寫《肉眼、物眼、意眼與抽象畫中》一文結語說「只有在自由的氣氛下,藝術才能真的發揚光大」言簡意賅,卻是他自身的寫照,縝密的觀察力,以及無限想像的創造精神,陳其寬以最古老的工具,揮灑出具現代感與具親和力的磅礡水墨新境。
策劃辦理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年陳其寬七十回顧展
現任清大藝術中心視覺藝術策劃暨通識中心兼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