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2年文建會立法通過「文化藝術獎助條例」、93年的「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實行細則」及98年頒佈的「公共藝術設置辦法」,政府試圖以政策性的主導,提昇公共空間的整體藝術思維;經過台灣公部門這十多年來的努力,百分比的公共藝術由原本的乏人問津階段到蓬勃發展蔚為風潮的趨勢,公共空間的樣貌也因而豐富多元,偶有令人驚喜之作。每件公共藝術設置案背後的主要推手是公共藝術執行小組以及徵選過程的評選委員,其成員涵蓋藝術創作、藝術行政、藝術教育、應用藝術、建築設計、都市景觀、機關、師生及社區等各類專家學者。而參與角逐首獎的藝術團隊或個人也凝聚多元背景人士如建築、設計、藝術、園藝等各方面。
目前三級三審的公共藝術案雖有各類型專業人士的參與,但普遍仍未達到成熟階段,法規制度與實際執行的理想仍然有相當落差,中央政府、直轄市、與縣市政府執行者與審查狀況往往有不同的標準,個案執行中也不乏毫無熱誠不諳法規的執事人員、無法全程參與的執行小組或評選委員,也因此台灣的公共藝術目前良莠不齊,尚有改進的空間。
清大目前正在建造的科技管理學院及第三招待所兩棟建築物預計於明年2006年初完工,兩案公共藝術的總經費僅有358與106萬元整,與動輒數千萬的台灣大型公共藝術經費相比毫不起眼,但可以專業的藝術行政及執行熱忱來彌補行政經費的不足,早在2003年4月便開始進行執行小組會議,歷經兩年多來繁複的會議、送審及作業程序,2004年秋天開始辦理民眾參與活動有獎徵文徵圖活動,邀請師生與社區提出對校園空間的想法與願望,這個活動將一直持續到兩個公共藝術案設置完成為止。三招與科管目前進入公開展覽階段「清大2005公共藝術展」,展出科管院五位進入決賽入選者的模型作品及輸出圖片,另外展出三招邀請比件已經選出的首獎藝術家林柏瑞模型作品及輸圖。
公開展覽、預測首獎、說明會等或許是現在公務機關承辦公共藝術案徵件的作業模型,咸認為簡單預測首獎及圈選號碼,對公共藝術案評審無實質效益。為了使科管公共藝術徵件展覽不落入窠臼,一份針對第三招待所及科管學院具有創意的公共藝術問卷應運而生,這份問卷針對兩個公共藝術案的現階段需求,有明確的引導性,使民眾能意識到兩處正在趕工未成形的基地將有不同的公共空間與藝術設置,讓民眾關心環境視覺的議題,除了對每件模型作品有深入瞭解,寫出看法及建議之外,也請抒發對於後續的民眾參與活動的建議。
當製作公共藝術的藝術團隊能在創作過程中適當時機與建築團隊、當地居民產生密切互動時,才能更進而探究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藝術性」、「場域特性」、「歷史記憶」、「與當地對話」、「社區營造」等的焦點議題。期待第三招待所及科管學院的公共藝術設置案能催化出校內師生及社區民眾生活中對空間共鳴,呈現多元活潑的社區互動經驗與記憶。
賴小秋執筆 2005/5月
公共藝術執行小組成員•藝中展覽策劃
註:「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第二章第九條明載:「公有建築物所有人應設置藝術品,美化建築物與環境,且其價值不得少於該建築物造價百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