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策劃賴小秋
2003. 4. 15.
「李光裕與王志文聯展」展出李光裕二十三件銅塑與其學生王志文七件石膏作品。李光裕的藝術創作在藝術界已建立既有定位,無庸贅言,其作品的造型、肌理、質感、動感與視覺張力往往引人入勝,到達絕妙的境界。此展探討其小型銅塑的奧妙。王志文跟隨老師李光裕學習多年,作品扎實渾厚,風格迴異於李光裕,在求學階段便已經豎立自我探求的方向與創作理念。
李光裕留學於西班牙時,聖•費南度皇家藝術學院Francico Toledo教授對他的感動與啟示極大,影響他藝術創作的整體風格與後續一生的創作基本態度;李光裕為人師表時,也將雕塑技法及親身體驗的藝術哲理,毫不保留的教授給每位學生,並培養他們自我摸索的獨立性、開放胸懷與不斷嘗試的藝術熱忱。
李光裕詮釋其自我作品如同鐘擺般迴盪於「安寧與焦慮,細緻與粗獷,圓潤與殘破,文工與自然,用勁與放鬆」雙重性格之間,然而此種擺盪已臻至自然純熟的平衡點,不見雙重性格較勁拉扯的軌跡,反見自然鑿銼的趣味與雙重性格的融會風格,例如簡約明快的造型塑出「抽煙的人」閉眼享受吞雲吐霧的樂趣,兩道閉眼直線道盡感官知覺,雖然不見明顯的鼻形,面部刻畫的明快線條變化塑造出感官享受的雲集區域。「旺旺」中樸拙的小狗造型、「椅牆」長條塊狀的手臂與欲語還休的小臉、「回首」中片狀的雞尾巴。李光裕抽離出完全寫實的成分,結合二度空間與三度空間形塑的特色,作品至情至性地呈現所要表達的情感,反而有超越寫實雕塑的的單一情境,更能掌握作品的特質與感覺。
李光裕的小型雕塑中殘缺與變形的造型往往延展出更大的視覺張力,特別賦予觀賞者延續想像的空間,「扁女子」的扁引領人們欣賞其面部的自然脈絡與線條肌理,「扁」中昇華出無比圓潤的雕塑意境,「梳辮女子」殘缺的臉頰、髮際與靈巧的小辮子,透空的眼睛更具靈轉的韻味與無比的親和力,因此作品規格尺寸雖小,總體的量感卻十分巨大。
李光裕深諳一切源自於幼時儲備的能量與凝聚的雛形--「好奇與渴望寧靜」,這是驅策他不斷前進的動力。他的幼年生活是在田野、防空洞中構築自我的幻想世界,自然世界是他孤獨與好奇的慰藉也是他尋求安靜時的聖殿。這便如同十五世紀佛羅倫斯文西鎮的大自然田野啟動達文西一生思考無窮無盡的大轉輪一般,即使年幼時尚未進入藝術殿堂,自然的陶冶對藝術創作者的有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他也不斷反芻東方與西方文化藝術的本質與精神,進而延伸到形而上世界,因而研究宗教、太極等方面的修身知識,這些也潛移默化地植入作品的精神境界,使其以宗教性題材創作的藝術品,結構與量感上均能氣韻生動,「幽蘭」系列與佛像類的作品結合形而上境界、生命精神與虛實空間的探討。李光裕善於塑造剎那即永恆的動感,有一股呼之欲出的動感或力道,例如「藏」是人體緊抱貼近雙足,僅以腳指立地,大概僅有深諳瑜珈或氣功的肢體創作者能做出這個完美姿態;「迴」更是體現出完美的背部曲線與曼妙的彎曲尾巴。
王志文是位力爭上游的藝術創作者,不間斷的得獎經驗也是創作者實質上的鼓勵, 創作造型上並沒有擷取老師李光裕的擠壓、扁化、二度空間化以及長形化等探討方向,而是再現實物的部分或全部真實體形及情感,有效的營造雕塑的空間感,作品材質以石膏、石膏上彩、FRP 為主。
他由一次偶然的手肘受傷過程,醫護系統的石膏固定手骨過程,得到創作的靈感,自此石膏翻模的過程成為他創作的一部份,這是迴異於學院傳統泥塑的創新方式。他摸索新材質的形塑過程幾乎長達六年,由敷紗布製模到灌石膏的過程,我們門外漢嘗試看似簡單的單面手掌製作後,才知結果往往難以十全十美,再來欣賞他的完整人形,更知要百分之百的精密度才能將每個部位的石膏模型拼和在一起,更需使用雕刻工具細心雕琢細部,才能有維妙維肖的真實感。
他自我錘鍊的方向是重現人性肅穆的情境例如「行走的意象」、「我與自己的對話」與「間斷的沈默」,善於運用作品與其他材質的搭配,突顯出空間與雕塑材質的強烈張力「行走的意象」撐起上半身的是一個長椅,踩踏在地面上的並非雙足,而是四隻椅腳,豎立於石粒之中,顛簸難行,舉步維艱,我們感受到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我與自己的對話」,厚重的兩面自我立於薄薄的壓克力介面上下而達到平衡狀態,令人不由得捏把冷汗,究竟實質上的自我與鏡下的自我孰輕孰重,半身塑像雙手掩臉的造型,更是反映出嚴肅思考的意境。「熟睡狀態」中,我們又能感受到生命中的輕快舒暢,但全白的桌椅給予素靜而安詳狀態,卻軀體的墨綠色帶有詭譎的成分。「神秘」是一位安靜熟睡於沙發上的女子,沙發的比例不是一般熟悉的尺碼,是加寬加長型,墊在頭下的靠墊也是特別的大,這兩種物體加大的感覺使斜躺於上,部分隱沒的身體更顯得舒適靜謐,側邊熟睡的臉頰是作品整體中的焦點,散發著神秘氛圍。
這兩位師生藝術家的風格雖大不相同,兩人作品中也有師生血脈相承的特徵可循,王志文「身陷其中」及「神秘」中的部分側臉,也帶有老師銅塑佛面的祥和與安寧氣氛。李光裕佛像,幽蘭的形上世界,與王志文塑像的凝重面容同樣具有震撼心靈的強烈效應,或許他們也不自覺有這樣的相似點,但他們兩人雕塑風格給予人絕然不同的心靈強撼,尤其是王志文結合李光裕的挖空感與裝置材質的現代空間感,延伸雕塑的精神到更廣大的空間,讓我們一起走進展廳與作品直接對話與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