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字號
釋字第 386 號
解釋日期
民國 84年9月29日
解釋爭點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發行條例就債票有遺失等原因時,不得掛失止付之規定,是否違憲?
解釋文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發行條例第八條前段規定:「本公債債票遺失、被盜或滅失者,不得掛失止付,並不適用民法第七百二十條第一項但書、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條之規定。」使人民合法持有之無記名公債債票於遺失、被盜或滅失時,無從依民法關於無記名證券之規定請求權利保護,亦未提供其他合理之救濟途徑,與憲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保障人民權利之意旨不符,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於其後依該條例發行之無記名公債,停止適用。
理由書
國家為支應重大建設發行之無記名中央政府建設公債,係以發行債票方式籌集資金,國庫對公債債票持有人所負之給付義務,本質上與自然人或公私法人為發行人,對無記名證券持有人負擔以證券所載之內容而為給付之義務,並無不同。法律為保護無記名證券持有人,於證券遺失、被盜或滅失時,不使其受不當之損失,民法第七百二十條第一項但書、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條本設有各種保護之規定及救濟之程序,以維持公平,不致影響善意第三人之權益,亦未增加發行人之負擔,此為對無記名證券久已建立之制度性保障。而中華民國八十年七月二十九日修正公布之中央政府建設公債發行條例第八條前段規定:「本公債債票遺失、被盜或滅失者,不得掛失止付,並不適用民法第七百二十條第一項但書、第七百二十五條及第七百二十七條之規定。」其禁止掛失止付,並特別排除上述民法對正當公債權利人實體及程序上應享有之權利,立法原意固在尊重契約自由之精神下,增進該種公債之流通性,以實現財政之目的。惟其對於國庫明知無記名證券持有人無處分之權利,或受有遺失、被盜或滅失之通知時,仍可因其給付而免責,以及限制正當權利人聲請法院依公示催告程序,宣告遺失、被盜或滅失之無記名證券無效,使依該條例發行之無記名公債債票合法持有人,無從依民法關於無記名證券之規定請求權利保護,亦未提供其他之合理救濟途徑,與憲法第十五條保障人民財產權及第十六條保障人民因權利受損得依法定程序請求救濟之意旨不符,應自本解釋公布之日起,於其後依該條例發行之無記名公債,停止適用。
大法官會議主席 施啟揚
大法官 翁岳生
劉鐵錚
吳 庚
王和雄
林永謀
林國賢
施文森
城仲模
孫森焱
陳計男
曾華松
董翔飛
楊慧英
戴東雄
蘇俊雄
相關法條
中華民國憲法 第 15、16 條 ( 36.12.25 )
民法 第 720、725、727 條 ( 84.01.16 )
中央政府建設公債及借款條例 第 8 條 ( 84.03.24 )
資料來源:司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