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坊間有一殊勝之『迴向偈』,常為學佛修道者所使用,即『願
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所謂『三障』,乃指業障、報障、煩惱障三種。而『煩惱障』者,舉凡能
擾亂眾生身心,令使心煩意亂之所有見思惑,諸如三毒、五蓋、隨煩惱
等,因能障礙學佛修道者趣向『菩提道』,故稱之。至於云何苾芻『解脫
隨煩惱』?依《瑜伽師地論》開示:云何苾芻(比丘)解脫隨煩惱?謂解
脫五種隨煩惱故。何等為五?即:
(一) 【思慕居家】。若諸愚夫於四大種造色自相不如實知,謂之為己
父母妻子乃至朋友,宰官親屬及兄弟等,於唯形色謂戲笑等,於唯身語所
有動作,起有情想俱行作意,由此因緣起邪分別妄計,為我父母妻子乃至
朋友,宰官親屬及兄弟等,由此分別妄計因緣,發生種種居家思慕,諸有
智者了知唯有諸色自相無有情想故,能解脫初隨煩惱。
(二) 【毀犯禁戒】。謂諸愚夫不如實知愚夫之相及智者相,由不如實
知故,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凡所現行身語意業皆不清淨,亦
無清淨尸羅正命,諸有智者如實知故,當知一切與彼相違,故能解脫第二
隨煩惱。
(三) 【憶先所受分別俱行不正作意】。謂諸愚夫於非如理,不能如實
知非如理,於其如理,不能如實知是如理,於先所受隨順欲貪可意諸法,
不正作意起欲尋思,堅著不捨不棄不吐,於隨順恚不可意法起恚尋思,於
隨順害不可意法起害尋思,餘如前說,諸有智者於其如理能如實知此是如
理,於非如理能如實知此非如理,於先所受如前所說差別諸法,或不追憶
或正思惟或不失念,於彼所緣不起欲尋乃至害尋,設復生起而不堅著,廣
說如前,故能解脫第三隨煩惱。
(四) 【耽著未來所有境界發起貪憂】。謂諸愚夫於根護功德不如實
知,不護過患不如實知,於現在世現前別境發生愛恚雜染,其心於諸可意
色等境界悕慕欲見,於不可愛色等境界心生厭逆,於可意境心生悕慕,是
名為貪;懷此貪者若彼境界變壞之時心便下慼,是名為憂,諸有智者一切
道理當知皆悉與此相違,故能解脫第四隨煩惱。
(五) 【於法慳吝】。謂諸愚夫於諸貪欲不正法中,不能如實知其過
患,常為餘四慳(指『住處慳』、『家慳』、『色讚慳』、『利養慳』)
所漂溺復起法慳,諸有智者於彼過患能如實知,於餘四慳尚不生起,設起
尋捨終不堅著,況起法慳;彼既如是遠離法慳,若遇樂法補特伽羅(有情
眾生),即為宣說大師所說素呾纜(經)、毘奈耶(律)、摩呾理迦
(論)相應聖教,令其受持,廣為無間分別開示終不隱祕,故能解脫第五
隨煩惱。
由此觀之,如是『五種隨煩惱』,諸有智者(指『苾芻』等學佛修道者)
於彼過患能如實知而去除或遠離之,是名苾芻成就『解脫隨煩惱』。何以
故?蓋諸有智者了知(1)唯有諸色自相,無有情想故,能解脫初隨煩惱;
(2)於凡所現行身語意業皆不清淨,亦無清淨尸羅正命,當知一切與彼相
違,故能解脫第二隨煩惱;(3)於諸法或不追憶或正思惟或不失念,於彼
所緣不起欲尋乃至害尋,設復生起而不堅著,故能解脫第三隨煩惱;(4)
於諸可意色等境界悕慕欲見,於不可愛色等境界心生厭逆,於可意境心生
悕慕,若彼境界變壞之時心便下慼,諸有智者當知皆悉與此相違,故能解
脫第四隨煩惱;(5)於遇樂法補特伽羅(有情眾生),即為宣說大師所說
素呾纜(經)、毘奈耶(律)、摩呾理迦(論)相應聖教,令其受持,廣
為無間分別開示終不隱祕,故能解脫第五隨煩惱。
總而言之,總而言之,此三障乃障礙學佛修道者,導致不能證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蓋因『煩惱障』故所以造惡業,因『業障』故
所以受惡報,因『報障』故所以再生煩惱,如此三障更相由藉,是故學佛
修道者(尤其是『比丘』等出家眾)今日至心,第一先應懺悔『煩惱
障』。又此煩惱,諸佛菩薩入理聖人種種呵責,詺此煩惱以為怨家,能斷
眾生慧命根故;詺此煩惱以之為賊,能劫眾生諸善法故;詺此煩惱以為暴
河,漂眾生入於生死大苦海故;詺此煩惱以為羈鎖,能繫眾生於生死獄不
能得出故;詺此煩惱以為蟒蟲,食啖眾生真如佛性故,所以六道牽連四生
不絕,惡業無窮苦果不息,當知皆是煩惱過患,是故懺除『煩惱障』已,
『業障』『報障』自然無由而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