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本人「就醫論醫,趙建銘沒有醫療疏失」(自由廣場,十月五日)一文,故柯女士之子趙鐵雄先生以「專業的傲慢」(自由廣場,十月六日)回應。趙先生至親過世的悲慟難捨可以體會,但「死者為大」可以無限上綱到任意謾罵的地步嗎?純就專業討論醫療責任歸屬的文章,竟招來「專業的傲慢」、「LP」(「睪丸」的簡稱?)、「閉嘴」、「保住你的晚節」、「PLP」(「拍馬逢迎」之謂?)的反應,個人獨資開業,不必向誰拍馬逢迎,遭到PLP的誤會事小,讓專業被指為傲慢則事大,我們社會容不下理性專業的討論了嗎?
醫師有責任傾力治療病人,也應體諒病人及家屬期待落空甚或喪失至親的悲痛,多與病家溝通安慰,但病人及家屬難道不該尊重、體諒醫師?清代名醫徐大椿早在247年前(1757年)出版的「醫學源流論」即有「醫者固宜慎之又慎,而病家及旁觀之人亦宜曲諒也」,意謂所有醫師都可能面臨「藥石罔效」或「回天乏術」的無奈,而應小心謹慎,但萬一仍有閃失,病人及家屬也要體認「醫師不是神」、「疾病不可能全都治癒」及「生命脆弱」的事實,不該抱持「有功無賞,打破得賠」的心態,將責任完全推給醫師,治癒理所當然,有差池則唯醫師是問。
畢竟醫生也是人,也需要病人、家屬及社會大眾的關懷與鼓勵,如果醫療一有問題就歸咎醫師,勢必迫使醫師採取防衛態度,不是將病人往外推,就是進行保守性的消極處置,不僅病人權益受損,邇來病醫關係嚴重惡化,病家動輒撒冥紙、抬棺抗議,已經讓年輕醫學院畢業生,不敢投入風險高、醫療糾紛多的外科、婦產科,導致各醫院外、婦科招不到住院醫師,後續無人的窘境不止見於一般醫院,連國家級教學醫院台大、榮總的外科及婦產科,最近數年也招不到預期名額半數的住院醫師,長此以往,勢將影響醫療品質,進而危及全民健康,豈是大家所樂見?
如何改善病醫關係,和信醫院黃達夫院長有睿智的建議:「醫生和病人都要反思」,「我們需要聰明和關懷醫生的病人」,「整個社會都要改,不只醫師要改,要建立好的病醫關係,我們通通都要改」,希望病醫雙方以此共勉,勿將單純的醫療事件訴諸國民黨、親民黨及新黨,更不該手術前「因太信任醫師而簽下同意書」,手術後一翻臉就將醫師貶為「鼻屎」、「趙建銘靠一些人PLP而升上台大主治醫師,經驗不足」,唯有病醫一貫地互相尊重、互相提攜,才能改善台灣的醫療環境,讓醫師專心看病,病人安心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