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最簡單也最困難的問題-你是誰
這是一個看似完全不重要、但實際上卻非常重要的問題,你也許會回答:我叫某姓某名、是某人的子女,但你要知道,這個某姓某名是你出生之後才「附加上去」的,而不是與生俱來的,簡言之,你的這個某姓某名,只是為了方便區分你與其他兄弟姊姐的代號,且名字本身還很有可能是花錢請某算命先生、或爺爺奶奶取的,它只是一個親人給你的標簽,卻不是你本身,所以問題會再度繞回來「你是誰?」。然而,這個問題對整個國家社會而言,卻完全不重要,因為在你的存在裡,只有「你」有這個問題;解決「你是誰?」這個問題並不能提升國家的GDP,但讓你接受教育、習得賺錢的一技之長、讓你有工作可做,卻能維持或提升國家GDP,所以國家社會的重點會放在「教育與就業」,而「你是誰?」這個問題,相對於國家社會來說,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一個對國家社會一點都不重要的問題,又為什麼對「你」而言,卻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呢?人的天性喜歡探索未知,尤其在已經會說話的小朋友身上特別明顯,總是經常問大人「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那樣?為什麼來?為什麼去?」,把大人們折騰到幾乎是「江郎才盡」的地步,大人們在回答不上來時,總是喜歡便宜行事地丟出一句「小孩子有耳沒嘴」的台語,導致小孩不再向大人身上找答案,而靠自己去摸索,但小孩畢竟只是小孩,若在沒有大人的引導下自我摸索,總是會摸偏,輕則自己受一點傷,重則傷到他方(人)生命。舉談戀愛來說,若無大人的陪伴與引導,當第一段的戀情莫名其妙結束時,最容易產生的行為便是傷人或自傷,許多社會事件便由此產生;若能有大人的陪伴與引導,讓小孩明白感情中最重要的是信任,當他(她)說他喜歡你不需要任何理由時,你就必須相信;反之,當他(她)說不喜歡你了,你也不要再去追問原因和理由,因為愛不需要理由,不愛了也一樣。
回到主題,「你是誰?」是人對生命探索的第一步,後面會一個接著一個的陸陸續續提出「人為什麼而活?為名?為利?還是不得不?什麼是愛情?為什麼快樂總是稍縱即逝、如此短暫…等」,當對生命的第一步探索因為各種原因而停止不前時,後面的問題也會接著卡住,當人對生命的探索卡住時,他將會活成一個有智力、有肉體、但沒有靈魂的機器,當這樣的機器遇到問題時,他的處理邏輯會非常的有效率但沒人性,若是這樣的機器位居國防機要時,遇上像是「斯坦所姆的決擇」時,便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最有效率的武力陣壓,絲毫不會有愧疚感。因為他對生命的探索停止了,無法從生命中的人事物獲得感動,導致他活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機器。什麼是感動,就是一件美好的人事物,會讓你產生鼻子酸酸的、淚水在眼睛裡打轉的感覺,而這種感覺讓人有了所謂的靈魂;一個有靈魂的人做的每件小事都能讓人產生感動,而讓人感動是談戀愛必備的條件之一,你必須要做出一些能讓人感動的事,對方才能看見你的與眾不同;有了愛情,人才不會活成一座孤島,生命才有無限延續的可能。
讓我們再次把焦點回到這個命題上「你是誰?」這是一道假命題隱藏真問題的題目,如果你被困在字面上鑽牛角尖的話,你將永遠得不到答案,你必須將隱藏在假命題中的真問題給單獨拉出來。首先,第一段時已談到,這個「你」並非是親人附加給你的姓和名;其次,這個「你」在百年前並不存在,且在百年後也不會存在,但此時此刻又是真實的存在,所以你是個「不會永遠存在的存在」,當「你是不會永遠存在的存在時」,代表第一人稱的「我」,也是一個流動的、而非不變的;無數個昨天的我累積成今日的我,但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我」是一個總和,即單數的「我」不存在,即無我,「你是誰?」中的你因為不存在,所以只剩「是誰?」而這裡的「是誰?」其實問的是你想成為怎樣的一個人,而不是推理出兇手是誰的那種情況。當你對生命的第一步探索達到這樣的認知時,你的精神領域便會長出一棵名叫智慧的小樹,這個東西可以幫助人更有效率的解決問題,遇到困惑時不迷惘;當智慧增長到一定程度時,你便能解鎖精神領域的第一個技能「洞見」,就是能看見人事物的表象背後的東西,例:擁有夢寐以求的容顏並不等於幸福,擁有一輩子都花不完的錢並不是真正的快樂,擁有洞見之後的你,氣質上就會獲得提升,變的與眾不同。然而「洞見」只是第一個初階的技能而已,在不停的探索生命的本質、解開「人為什麼而活?為名?為利?還是不得不?什麼是愛情?為什麼快樂總是稍縱即逝、如此短暫…等」這些問題之後,便會解鎖精神領域的第二個技能「天眼通」;天眼通是洞見的升級版,是一種近似福爾摩斯的推理能力,能夠從一個微小的線索推論出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以及未來發展驅勢的能力,就像是開了上帝視角一樣神奇,這也是為什麼我在第二段時提到,這一個對國家社會一點都不重要的問題,又為什麼對「你」而言,卻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原因;最後一次回到主題上「你是誰?」當你擁有了洞見與天眼通之後,你想成為怎麼樣的一個人,就由你自己來做決定,並用你一輩子的生命來實踐它,因為哲學的最後就是終極關懷,而終極關懷就是一種哲學的實踐,人的存在就是為了尋找這個屬於自己的「天命」。
法令具時效性,文章內容及所引用資料,請自行查核法令動態及現行有效之實務見解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