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對貿易政策改弦易轍為紅色供應鏈的影響下,雖然大陸在5月份的GDP經濟成長率(尚未公布)預測可能低於預期的7%,而大陸5月份的進出口貿易也仍然低迷不景氣,世界性經濟不景氣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匯率貨幣競相貶值的貿易戰爭:利用貨幣貶值製造GDP經濟成長率的成長假象;第二是以擴大內需作為解決主要貿易國的通縮問題:吸收貿易品減少數量為內需貿易,其前提是國民所得增加或物價下調,大陸選擇顯然是以大幅加薪作為內需貿易的方案,可是因為貨幣貶值過度反而造成物價上漲壓力及幅度超過薪水漲幅,以至於無法完全改善這個內需貿易問題;第三是持續投資造成過度供給及內需貿易競爭,加上生產成本過高導致過多工廠關閉,造成失業率擴大及非經濟因素政府補助擴大,導致加薪無法作為解決經濟問題的方案,且反而形成經濟不景氣的現象。
如果美國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提議貿易輸出國,以擴大內需作為解決經濟不景氣的過渡方案,基本上對於相當比例過度依賴貿易的國家而言,以擴大內需作為平衡經濟不景氣減少的貿易生產數量,在政治運作上是困難重重需要克服的。對於G7歐美先進工業國而言,其輸出多半是投資智慧財產權的工業生產,而其重點多屬於重要民生或基礎工業,所以對於歐美國家的貿易而言,不管其投資貿易國的經濟景氣與否,其實際受到影響的程度是相當的低的。但是對於台灣主力投資於ITA(-2)電子產品貿易,在大陸擴大ITA產業紅色供應鍊對於台灣輸入ITA貿易的競爭下,台灣就面臨的貿易國民待遇的處理,是以國內市場的完全自由產品競爭?還是維持世界慣用的經營策略聯盟?因為前者台灣產品將因為價位戰完全被大陸打敗,而後者的策略聯盟是否屬於維持自由貿易保護的必要方法?基本上仍然是在考量一定的成本與資費方案的競爭力來決定,而大陸顯然將拒絕台灣ITA產品的策略聯盟貿易,也就是說在公平及自由貿易制度中是不合理的,更不要說國民待遇或自由貿易了。
從上面來看擴大內需的貿易趨勢,如果不能排除自由貿易的經營策略聯盟供應鍊,那麼在資通業的發展上仍然可能繼續維持相當程度的產品市場,而台灣才不會受到紅色供應鍊及經濟不景氣的重大影響。今日大陸必然對台灣提出相對資通貿易的需求,那麼對於台灣釋出多少市場規模及補償機制,基本上也是台灣要相對準備及付出的代價,而台灣現在4G以上的資通設備採購,必然的再度面臨一個新的挑戰。擴大內需基本上對於常態性的資通業景氣,在長期穩定的供需下影響並不大的,所以要談到擴大內需除非增加所得及縮短使用產品週,否則任意變更也是要付出相當代價的。台灣如果要在這一波大陸紅色供應鍊中繼續競爭,那麼不僅是產品規格的提升而已,更重要的是貿易及經營行銷的策略要更進步,否則只要大陸一提出新的貿易策略,台灣的資通產業就受到很大的影響及打擊,如果台灣業者不能提出更好的貿易及經營競爭方案,那麼在物美價廉的大陸本地產品競爭下,要續維持相當的市場規模就會很困難,這才是台灣要持續不段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