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2015年6月2日自由時報新聞轉述,《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現任執行長歐智華(Stuart Gulliver)為了安撫投資者,預計將以降低成本的方式美化營運數字,除了緊縮開支,更包含了大規模的裁員。該計畫將於9日股東大會上宣布,並於2017年之前實行,內幕消息指出裁員人數約1萬至2萬人。匯豐對此說法暫無評論。」,匯豐組成是英商香港銀行,在大陸開辦港澳通開辦的今日,照理說應該是香港股市金融投資業的榮景,但是為什麼匯豐銀行政策上反而會緊縮開支,並打算大量裁員因應呢?其原因可能因為大陸國營銀行,因為投資大陸的一帶一路亞投行600億美元資金籌集,造成大陸國營銀行營運資金緊縮,而匯豐在大陸上海的港澳通股市機制,因為大筆投資資金投入大陸股市,而匯率短期(差)內無法兌足,於是造成香港資金無法直接匯兌進入大陸上海股市的障礙,而使得其港澳通股市投資面臨障礙,於是上海港澳通及一帶一路股市投資無法實質進行投資獲利,於是造成匯豐鉅額呆滯資金的問題,於是匯豐為了給投資者交代,只好進行此一緊縮支出及裁員政策因應,而這是一個很可能的推測。
台灣一直想要效法大陸實施港澳通的優點,希望帶動二岸三地的股市市場的榮景,但是事實上大陸面臨國家利益時,因為財政政策短期內的國際效應,對於其本國與港澳金融機構的經營體質,就必須在二相利益衝突下衡量,而香港匯豐主要業務也是因為大陸的邀約而大筆投資資金投入,這對於港澳及其他地區投資大眾,真的是一個很大的財政政策打擊,這是政策因素影響經營成果,而不是為匯豐經營者政策無效的結果,其結果當然影響廣大投資者的心理,所以匯豐現任執行長歐智華(Stuart Gulliver)為了安撫投資者,才會不得不考慮進行大量裁員,在使得投資者獲得初步回饋及保障後,在進行銀行資金的重整作為。如果台灣金融機構期待大陸此時的貨幣政策,那麼顯然短期內對於貨幣及融資市場是不利的。
因為香港匯豐銀行是私立金融機構,所以無法獲得大陸對於國營銀行的特許投資,基本上是香港對於大陸一帶一路亞投行重要性的漠視,所以在今日如果這個效應發酵下,那麼香港匯豐銀行在這個金融機構投資分配認股額度下,無法在大陸金融自由化及公開化下進行市場公平操作,那麼香港的金融機構將在未來大陸任何的國際經貿及財政活動中,完全喪失在一國二制下的獨立性,也就是說港澳的獨立自由經貿區將不再存在,台灣要繼續效法港澳通振興台灣股市,在多數資金投入下這豈不是緣木求魚?如果台灣的70%外貿收入都轉入類似的大陸投資,試想在沒有國際性的投資保障協議下,大陸對台灣經濟及貿易控制強度的結果可知。台灣當然要以香港的匯豐銀行作為借鏡,否則二岸金融及股市投資合作,在大陸積極世界化的腳步下,只會愈陷愈深也愈影響台灣的經濟主權,這才是台灣未來要非常小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