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15-05-27 14:48:44 聯合晚報 記者林韋伶/台北報導「柏南克建議台灣:轉為更倚重『內需」」:「台灣高度仰賴出口,許多科技廠商獲利經常受匯率波動影響,柏南克來台訪問時指出,台灣是非常高度發展(sophisticated)的經濟體,擁有經驗充足的消費者,若想擺脫匯率波動影響之苦,可嘗試轉變為更倚重內需的形態,減少對世界其他地區的依賴,同時降低對美元及對全球金融的敏感度。……」。根據可行性分析來看柏南克這一個擴大內需的建議,從輸出行貿易國家轉型為一個內需型貿易國家,對於台灣的財政在貨幣匯率收入的影響,及GDP經濟成長率依賴外貿的穩定度上,美國柏南克先生這一個建議是很中肯的。
在大陸對美國貿易急數額速衰退下,而短暫的經濟成長率GDP也從最高的7.5%左右下降至接近7%,從大陸最近的經濟建設來看這個衰退當然是因為對外輸出貿易的問題,但是大陸立即檢討這個貿易體制上問題,並立即轉變貿易政策為擴大內需,基本上也緩和了GDP經濟成長率繼續下降的危機。當然大陸並不只是這個政策而已,在對於美國高通等公司實施貿易反向專利權合作上,大陸不僅取得了很多關鍵性IT技術,更同時增加了很多的服務貿易的智慧財產權收入,不僅增加了其IT產業在世界貿易的競爭力,更讓其具備更大的信心宣示2015年經濟成長率會有保7%的很大機會。
大陸擴大內需除了是上述從外貿型轉為內需型貿易的GDP成長的不同模式,也可能改變了GDP經濟成長率統計上對於產業產值型態的統計與計算,因為在換算上期內需成長比率的平衡上可能在產值上要比外貿總額高出30%左右,也就是說如果外貿減少GDP30%總數額,內需價格在相當數量內需吸收調節下,就必須以通膨調漲30%價格左右,否則製造生產量就要增加大約30%左右,這在台灣內部如果採取柏南克的建議擴大內需也是如此。而在通膨與內需市場供需決定價格上如果物價要調漲大約20%以上,那麼薪資大約也要同時相對調整,但是以台灣製造業的總產量並不足以供應台灣本身來看,台灣在產業體質依賴外貿上是沒有全面調薪的條件,這也是台灣目前對於美國柏南克先生建議內需面臨的經濟改革的困難點。
大陸的經濟體質對於柏南克這個擴大內需的建議反而是比較可行的,所以如果大陸對於物價控制對於台灣貿易的影響,因為採用內需物價(緩和)調漲效應,而且在與台灣貿易的國民待遇下也採用最終(漲價貿易)價格相同下,台灣也無法以議價降低製造成本方式降低對台灣的物價衝擊,因為大陸擴大內需也同時提高了大陸薪資結構與成長率,但是對於台灣卻是產生物價通膨的不良經濟效應,雖然台灣因為內部產值因為製造業總產量很少,無法產生足夠的低價的經濟成長消費力,善降低及減緩台灣的進口物價上漲壓力,台灣似乎只有選擇增加消費力的經濟模式,或是選擇寬鬆貨幣大幅貶值的通膨發薪的因應方式,否則接下來在內需對於輸出貿易的控制下對台灣的民生經濟發展也同時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