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閃電訪台,邀請柏老來台的商業周刊也特別針對台灣低薪問題請益,薪資縮水的問題並不全是通貨膨脹造成的,跟整個經濟體的生產力、科技及所得分配等因素也有關係。他建議台灣要往價值鏈更高的位置移動,只要想辦法達成通膨目標,對經濟就是好的,台灣有順差、外需、內需,更能適應全球經濟成長的變化。(摘錄2015-05-27 14:48:43 聯合晚報 記者林韋伶/台北報導「台薪資倒退 柏南克驚訝」)。
台灣GDP產值70%來自於對外貿易總產值,也就是說外貿對於台灣GDP成長率的貢獻,是對於勞工薪資是否成長的主要因素,而近年台灣國內GDP成長指數大約都在3%左右,通膨率CPI也都維持在年平均2%左右,而為什麼薪資所得倒退15年以上?多數人都認為因為企業所得為通膨的盈餘增加,因為盈餘分配不均所導致的薪資倒退,但實際上台灣對美元的匯率從2001年的28元左右貶值到今(2015)年大約32元上下,基本上應該是有利出口貿易的產值,但是實際上台灣出口貨物的產值並沒有實質上的漲價獲利,基本上貿易貨物價格對於匯率變換,在長期期貨匯率下兌換現金周轉下,出口企業是很難甚至無法從匯率獲利的,最終從期貨信用狀結帳獲利的還是金融機構,而且只是央行對匯率的進帳,但是進出口貿易商卻無法從其中獲得利益分配,並增加盈餘作為企業盈餘分配員工,如果這是台灣貿易盈餘利益分配不均的實情,那麼金融機構從進出口與央行聯手鉅額獲利就不只是天價了。
台灣的薪資倒退問題如果不能針對大數據的統計數據實際內容來查明,那麼柏南克所說的通膨目標可能救台灣?基本上通膨對於貨幣政策前提是對台幣鉅幅升值,而台幣升值是有利台灣進口物價下調空間,但是台灣進口物價下調下獲利率沒有劇增下勞工會有調薪空間嗎?而台灣因為進口貿易支出成本也會上升,央行對於匯率控制顯然也會相較困難,而金融機構的信用狀期貨結帳獲利率仍然不動如山,個人真的很懷疑在沒有改變這種貿易結構制度下,要如同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所言達成通膨目標救台灣?恐怕在執行成果上也成果相當有限的。
台灣的經濟發展貿易制度與WTO世界的制度是一致的,但是對於台灣內部對於匯差及期貨結帳管理分配的管理制度,顯然對於台灣70%GDP成長依賴外貿,是牽動著勞工薪資是否成長的最主要因素。如果台灣要改革台灣這個特殊的政治經濟制度,那麼台灣政府顯然就要好好重新就台幣匯率利益重分配利益上,以維持經濟體制及勞工薪資利益上,做出未來因應得最好政策規劃。如果台灣無法從這些因素中找出一條可以改善勞工薪資待遇的路,那麼今日就算是政府立了加薪四法,也只是成為雇主與勞工的另一個爭議戰場,沒有對症下藥最後還是改革無疾而終,那麼柏南克提醒的是要努力是往價值鏈更高的地方走,那麼這就是我們的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