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4月13日聯合新聞網【特派記者王光慈、記者錢震宇/班竹─台北連線報導】「『一國兩區』 美表不悅?外長澄清」新聞中,雖然在台美的堅固友誼下還不致在雙方外交上有多大影響,但是美方其更應該關切的是:中台雙方會不會在臺灣表達的「一國二區」下達成「一個中國」的默契?因為在國家法統及政府事實行為的有效繼受下,臺灣把「大陸地區」成為台美TIFA在政治上擴大適用的地區也不無可能,而事實上美國與台灣簽訂的任何政治協議,其適用地區只限於「臺灣地區」,而未來的台美TIFA如果也在簽約對象上如此表達限制範圍上,不僅在名義上會把臺灣主權矮化,更是美國片面承認臺灣的「一國二區」,而事實上「臺灣地區」在「一個中國」下,也成為否定「大陸地區」,但承認「一個中國」包括「臺灣地區」的政治上矛盾,因為如果臺灣的主權在外交上不及於大路地區的話,那在二岸國際外交政治上,就不是二岸互不承認的「整合」問題,而是二個主權政府「合併」的問題,那就會形成「一個中國」體制上,無法由中國大陸單方(片)面決定的問題,也是美國所應該會考量到的一個政治問題。
但是今日「一國二區」涉及ECFA與美國政治關係的主要問題,還是因為過度擴張美國承認「一國二區」的政治效果與條約法律上的效力,美國除了上述的政治問題外,在台美TIFA的經貿議題上,也將因為這種「一國二區」承認上的政治效應,使得其協議效力在中華民國憲法下,可能片面的被延伸適用至「大陸地區」。而美國的對臺政策政治立場是很明確的,任何與臺灣簽訂的條約或協議,其適用範圍是不及於「大陸地區」的。這在中國大陸當然也是片面效力的,因為美國如果與臺簽訂TIFA零關稅,而透過臺灣的轉口貿易輸入大陸地區,那中國大陸就不用與美國簽訂FTA,就可以享受到零關稅的最惠國待遇,這對美國在貿易對中國大陸的政策上是有點諷刺的。當然這也要等待5月臺灣與大陸ECFA後續談判的政治效應來決定,因為只要是屬於臺灣不生產而需由美國進口,再轉口輸入大陸地區的貨物,不管是臺灣貿易商或大陸政府代表提出協商,美國勢必會對臺灣採取相關的政治措施,而同時也影響了臺美TIFA的簽訂協議內容。
「一國二區」除了在政治上除了考驗了美國在「一個中國」對於臺灣地位的政治態度,也考驗了臺灣想謀求「一國二區」在(中國)憲政體制上,影響大陸同時承認其不管「一國二制」,或其所謂換個名詞(一國二區)承認下的政治籌碼,「地區」在政治地理位置的區別上,是大於地方政府的地理區域而定調的,這也是臺灣絕對要把政治地理區域從基本上,擴大到最大化政治效應的一個回應,所以「臺灣地區」如果中國大陸在政治意義上承認的話,在臺灣而言那就絕對不是「省級地方制度」的規模,至於到什麼政治制度下談判?就美國而言對於「一國二區」的看法,其承認必定是在不影響美國政治及經濟貿易利益,並考量「一個中國」維持和平前提下所作出的決定。也許這一段是美國較能接受的,但是這意義就不是WTO在政府採購協定GPA下的「政府制度」,因為談判中的「臺灣地區」政治的意義上,會因為承認一中的國際代表權轉變成不是「(中央)政府」地位,那臺灣在這種狀況下就必需重新作「政府」的WTO國際政治地位定位,而臺灣與大陸的ECFA後續協議,也將因為「簽約法人」的授權政治地位的權力基礎,在政治上趨於弱勢與消滅,而使得ECFA協議的效力跟著發生變化,這當然不會直接影響美國的政治立場,但是如果談成的台美TIFA會不會因此就被中國大陸繼受,就會成為美國「一個中國」政策下的燙手山竽,而使得美國不得不確認臺灣政府的政治立場,以確保美國政府的政治利益,這才是我们後續值得觀察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