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陸國家副主席席近平進日訪美進行官方訪問及交流,一般均認為係中美雙方為溝通及協商雙方之貿易摩擦,但事實上也是因為中國近日因為接班問題,而在拉抬國家副主席席近平的聲勢以作為接班的準備,同時也在秘密提出中美雙方對於亞太戰略立場交換意見,尤其是4月中國海南的博鰲論壇高峰會即將召開,對於近日南海各國針對中國的南海主權主張與美國共同軍演的緊張局勢,可能展開一些意見交換,而以貿易商談作為幌子以衍飾外交上對中國戰略上的不利益,這才是中國國家副主席席近平訪美的主要目的。本文目的不在探訪其詳細內容,而是在區別中國總理溫家寶主張的東亞經濟體,與美國主張的TPP二者之間在WTO規範比較上問題,以作為本次新聞的可能發展。
現在世界上各國的WTO政策,莫不以加入GPA政府採購協定,及簽訂FTA自由貿易協議,以符合WTO對於貿易的世界性規範。在加入GPA政府採購協定上,一般的規範是對較工業化的貿易國家有利,因為其提供的工業化貿易產品,及服務業及貿易投資的發展,為開發中國家帶來了經濟發展及商機。而後者簽訂FTA自由貿易協議,則因為免除關稅貿易障礙的優惠,為開發中國家提供了貿易競爭上的優勢,也促進了貿易商品的成本下降。但是不管各國簽了那一種協議(定),在現行WTO制度下其在簽約對象的選擇上,總是以對其經濟發展影響力大的貿易國家為優先對象,所以也形成了低度發展國家,在國際貿易上較不利的地位,所以GPA政府採購協定中,才會規範先進的工業化貿易國家,應該給予這些國家優惠的相對措施。
今日我们要談的是東亞經濟體,其內容主要是中國希望以東南亞國協加三為經濟組織的架構,搶在TPP完全成立前先成立東亞經濟體,在條件上如果其經濟發展上有利益與共的關係,排除美國參與的複雜政治因素下,中國應該是很容易水到渠成的。但是與TPP不同的是TPP是政治組織,而WTO的經濟體在定義上是一個政治團體,所以中國又否認此一東亞經濟體的政治團體的屬性,而只是把東亞經濟體定位在政治組織上。其最大的不同在WTO的規範上,是經濟體如果是政治組織,那在結合上就要同時符合FTA及GPA的規範,可是一般都會形成關稅壁累,這只有在歐盟是非常成功的一個例子,但是東亞經濟體如果中國是在經濟戰略上,要求的是內在組織(或團體)間的共同利益,而不是符合WTO貿易自由化的規範,那就是開世界自由貿易的倒車,而這只有在成立動機與實務作法上去判斷,這種作法也當然會更引起與美國的貿易摩擦與爭端。
中國之所以在東亞經濟體避談政治組織架構,主要還是為了避免在現階段無法完全控制的情況下,立刻成立將對其國家經濟發展反而形成一種制約力,那會反而得不償失,所以中國的東亞經濟體主張,在目前實際上也是一個政治組織的架構而已。其與TPP在貿易自由化上的要求最大的不同,TPP要求的是談判過程的透明化,與貿易自由度上的價值選擇自由化,以具備競爭力與輔助功能的GPA貿易雙重選擇,再加上成員間的FTA達一定簽約協議以上,不但符合WTO的自由貿易規範,同時也在自由貿易的統計趨於100%的自由化,這是同樣在現階段上,中國主張的東亞經濟體所遠遠不及的。其主因還是中國尚未加入GPA,以及中美及主要貿易國家間尚未簽訂FTA所致,這才是中國要努力的一項政策考量。因為要組織一個國際WTO的經貿組織,未達到WTO一定標準的國際組織,是不能說是一個成功的國際組織,當然這也可以說是在組織上先天的成熟條件,或是後天對於組織成員要求的努力成就問題,只是目前都還沒一個具體的事實,這也是與TPP現有成員間最大的差距。也是目前東亞經濟體尚不足以對抗TPP的問題所在,所以中國在這次國家副主席訪美期間,應該是想辦法拉近與TPP這樣的差距才是,也就是應與美國儘早簽訂FTA自由貿易協議,與GPA政府採購協定,加速開放美國服務業與投資,以縮小中美貿易逆差與摩擦,才不會讓永遠存存在的貿易問題,成為美國外匯外債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