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族群融合已數十年,不論是河洛語族群、客家語族群、原住民語族群、北京語族群等也互相通婚、結親成為一家人,加上近年來外籍配偶等新族群,99%的臺灣人民其實都沒有什麼族群意識或族群問題,這議題是政治人物刻意操弄的,也是新聞媒體誇大渲染的。雖然如此,臺灣卻存在非常嚴重的階級問題。
依相關史料研判,大清帝國治理臺灣時期與日本治臺時期,階級問題尚沒有這麼嚴重,但自國民黨統治臺灣之後,這問題似乎開始深根。
國民黨統治臺灣初期,蔣介石實施戒嚴威權統治,為鞏固其權力,軍公教人員幾乎以「北京語族群」為主,尤其是政府官員、國營事業主管等,久而久之慢慢形成北京語族群看不起河洛語族群、客家語族群,更別說是原住民語族群〈以前稱呼為山地同胞,有次等公民的味道〉。官方將北京話定義為「國語」,其它語言均視為「方言」,既然是方言就不是正統,有點邪門的味道。此外,服務於軍公教等單位之北京語族群,還享有特殊的權利與福利,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這些享有特權的北京語族群並非代表全部的北京語族群,只是少數一部分,這確容易形成一種新的階級意識,慢慢地階級問題就會產生。
2000年終於發生政黨輪替,代表河洛語族群的候選人入主總統府,過去長期被壓抑的族群如今變成政府官員,一時之間還得適應身分角色變換的差異。河洛語族群畢竟還是臺灣人口數的絕對多數,這族群有一部分人始終「看不爽」北京語族群;而有一部分的北京語族群因政黨輪替後,再也無法享受過去的特權與榮耀,也始終「看不起」河洛語族群,看不起代表河洛語族群的總統、副總統及五院院長和內閣首長。
這種階級意識的現象逐漸往各領域傳遞,富人看不起窮人;留學國外的碩博士看不起本土畢業的;白領行業看不起藍領行業;自認為高尚行業的人看不起其它行業的人;美女看不起醜女,帥哥當然也看不起醜男;多數的老闆都看不起員工……,實在是有太多實例!
今天我探討這議題,只想煥起大家注意力,畢竟階級問題比族群問題嚴重太多了,這些情況若持續惡化下去,為危及臺灣穩定的基礎。當年,中國共產黨就是利用階級問題,發動階級鬥爭及武力革命,我認為人人生而平等,不應有這些不正常現象,執政者應嚴肅看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