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正逢民主進步黨召開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在這次的全國黨代表大會中,有黨代表連署提案要求解散派系,而這樣的提議在該黨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過去許多年的黨代表大會中,皆有黨代表曾經做過類似的倡議。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倡議?這不免和民進黨惡質的派系文化引發黨內人士憂心有關。民進黨的派系發展史,可說即是一部血淚派系鬥爭史,不妨就讓我們好好來回顧一下吧!
民進黨早在黨外時期,即有著路線之爭,從康寧祥與黃信介開始,便有對於應採溫和路線或者激進路線與當局對抗的爭議;到了後期,也有公政會和編聯會對於應採議會路線或者群眾路線之間的爭執;而不能忽略的是,在早期的民進黨,還有著一股勢力也許不大,但是卻偏向統一的勢力,這群勢力以林正杰、辰鼓應、王拓等人為代表。
然而,建黨之後的民進黨,卻開始了一連串的派系鬥爭,最初,是康寧祥的『溫和、穩健的改革路線』遭到黨內新生代的無情批判與攻擊,對康寧祥造成極大的傷害,也是導致康系逐漸式微的重要原因。再來,當時黨內罕見的外省第二代林正杰由於帶有『統派』色彩,慢慢的也遭到『新潮流』的全面圍剿,一九九一年民進黨通過『台獨』黨綱後,林正杰認為黨內已經沒有不主張『台獨』的自由,黯然退出民進黨,林正杰所領導的前進系成員,全部解散加入美麗島系。
美麗島系的命運到了晚期也很悽涼,在張俊宏與許信良爭奪黨主席『割袍斷義』後,兩大巨頭之爭使美麗島系出現了裂痕。之後,張俊宏領導美麗島系與林義雄對決,也慘遭孤立不敵林義雄。一九九九年,許信良在與陳水扁爭奪總統候選人失利的情況之下,黯然退出民進黨。自此,美麗島系分裂為『新時代辦公室』、『新動力辦公室』,實力迅速下滑。此外,美麗島系與新潮流系雖然都主張『台獨』,然而其路線策略卻有相當大的差異,前者主張以議會路線為主,然而後者則主張採激進的群眾路線為主。
過去的派系互動,雖然也存在著爭權奪利的本質,然而,相對而言,還是有著理念與路線的歧異爭執,還是有著理想與理念的堅持。然而,在民進黨取得政權之後,派系界線的意義,已經不是對政策理念的差異,而是淪為因應黨內初選壓力的選舉競爭組合。
『主流聯盟』的成立,沒有什麼理念可言,不過是為了抵制『新潮流』系獨大的一個鬆散結盟罷了!『正義連線』、『福利國』的成立,也不過是為了陳水扁、謝長廷的個人政治資源籌碼運用而已,比起早年康系、前進細、美麗島系的理念與論述的建構,可說差了十萬八千里。
一部民進黨的歷史,幾乎可以說,就是民進黨派系的鬥爭與妥協的歷史。派系的惡鬥,使得民進黨內部的團結十分困難,甚至會導致黨的分裂,對於民進黨的形象也會帶來極大的損害。而且,派系的存在,使得黨內對於許多政策,只問立場而不問是非,每個人只知道選邊站,而不是去理性的思考正確的理念,以及堅持自己的理想。筆者要給民進黨的建議是,真正良性的派系互動應該是讓民進黨成為一個可以包容下各種不同的意見和觀念的政黨,而不至於迅速走向極端。如果,民進黨所謂派系的存在,只淪為選舉操作的動員工具,而不是進行理念的良性辯論,那麼,為了全國人民同胞的福祉,為了民主進步黨的發展與前途,筆者還是衷心的建議:『這樣的派系不要也罷,解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