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總統確定回程不過境美國,目前最受矚目的是此次過境外交風波之後的台美關係將會如何?會僅停留在陳總統個人誠信面受損?還是會波及美國對於民進黨的認知變化?或者會影響深及台美雙邊與互信的下降?
討論兩岸關係與台灣安全應有三個層面的分析:結構、國內與個人層面。首先,結構面主要是指三組雙邊關係,亦即中美、台美與兩岸關係,這是主導兩岸問題與台灣安全的主要結構性因素。其次,國內面是指國內因素,這幾年台灣民主化與選舉活動,使得台灣國內政治成為影響兩岸關係與台灣安全的重要環節。至於個人面則是主要政治領袖的個人因素,陳水扁、胡錦濤與小布希的個人性格與認知,日漸成為牽動兩岸穩定的關鍵因素。
陳總統在記者會上表示,有人認為這次美方過境安排不是針對台灣,而是針對他做限縮;但「總統代表國家,是主權的象徵」,他說,前總統李登輝當年過境夏威夷的「羞辱」,也不是針對李登輝個人。然而,至目前為止,筆者認為過境風波主要是個人因素使然,雖然有部分國內層面考量,但是尚未影響到結構層面的雙邊關係。台美之間的互信指數近來不斷直線下滑,從一邊一國、防衛性公投到過境外交,許多皆為國內政治因素與個人認知差異所產生的溝通不良與信賴度下降,使得台美關係大不如前。
這次過境風波主要是華盛頓看穿台北的過境策略,台北希望能透過美國本土過境與華盛頓加持,沖淡國內政治低迷壓力,並解開終統事件以來的台美互動問題,但是美國並不希望給予台北所要的,特別是如果被北京誤解為美國支持終統事件,則將改變兩岸現狀的定義與平衡,美國不願在此時看到台北有機會為個人與國內因素,操作台美與兩岸關係做為代價,因此採取預防措施避免危機。
小布希從剛上台的最親台的美國政府,到現在視扁政府為眼中釘的轉變,當然不是單純中國打壓所致,而是在整體國際環境與美中關係的結構變化下,台北非但無法掌握國際局勢,還不斷將台美關係與兩岸關係做為國內消費之用,使得華盛頓覺得台北是不識大體且不知配合的不滿現狀者。然而,台北深知,凸顯台灣外交孤立的國內不滿情緒,不僅可以成為國際新聞頭條,擴展台灣國際知名空間,更可以在國內鞏固支持度與維護台式尊嚴。
雖然過境風波有可能停留在個人層面,但是顯然台北希望以提高籌碼方式,進一步逼迫美國讓步與妥協,高層不斷放話美國破壞行程、執政黨立委希望對美國嗆聲、甚至放話威脅改變軍購問題,這都使得影響層次有向上攀升的可能;但是還好,台北目前仍然有所節制,華盛頓當然更是看盡類似劇本而不所為動。
可是,如果台北仍然不知有所節制,硬是衝撞台美關係,則停損點將可能繼續下探,台北如果大玩零合遊戲,我們有何本錢向美國硬碰硬,到時台灣的國家利益必將整體虧損,而且缺乏美國的政策支持,台灣的國際空間與兩岸關係將真正出現縮減擠壓。
此時不禁要問,為這次事件與美國對峙的目的何在?向中國嗆聲可以凸顯台灣孤立的事實,但是向曾經被喻為守護天使的美國大聲吆喝的目的為何呢?軍購價碼過高與美國牛肉進口卻不見政府高分貝,過境風波卻不惜賠上個人誠信與台灣利益,看來真的只能從特定個人的性格與面子問題來解釋了。
中國時報、200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