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政黨板塊是否凍結了
從戒嚴時期到民主化,台灣的政黨體系從一黨獨大,演變為政治自由化的一個半政黨(一大一小),到當前的的藍綠兩大黨,已經有不同的面貌。由於國民黨與民進黨嘗試著將政黨體系凍結,特別是國會席次減半、以及立委選制調整為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再加上總統直選、以及採取相對多數,整體來看,應該是有利於兩黨制的發展,小黨生存的空間大為被壓縮。果真如此1?
國民黨源自革命政黨,先後鎔鑄共黨、以及法西斯的成分,日後即使披上民主政黨的外衣,還是擺脫不了黨國體制的本質。民進黨傳承黨外的抗爭傳統,原本獲得本土知識份子、以及中產階級的青睞,不料在執政後,一方面懾於財團的循循善誘、另一方面退縮為南部的政黨,一時面目難以辨認。如果說兩大黨有其共同點,就是使用各種社會福利措施來收買人心,也就是封建社會所慣用的恩寵(patronization)作法,看來尚難顧及全盤的重分配考量。
多年來,台灣的政治分歧大致上是以認同為楚河漢界,不管是省籍族群、還是統獨國家定位;相對之下,西方民主國家多以經濟意識型態作左右之分,台灣的政黨似乎可以睥睨無視。或許這是因為百年來統治者的禁止、加上共產國家一夕崩潰,讓經濟分配的議題一直無法有合理的討論;大家苦無出路、卻又不自覺自我禁錮。
在兩大政黨有聯合壟斷2的默契下,台聯黨在 2012 年的大選的不分區獲得分配國會席次的門檻,免於步上親民黨慘遭吞噬的命運。這表示,儘管選民對於國民黨政府的不滿已經達到極點,然而,卻未必完全寄望另一個選擇民進黨。換句話說,選民傳統的政黨認同似乎是在退色之中,宛如原本附著在兩大塊磁鐵上面的物件紛紛掉落,也就是所謂政黨政認同的去鉤(dealignment)。
大體而言,政治場域的配置結構(configuration)必須適度反映社會結構,特別是經濟力的分佈。只是大家對於現有的制度習以為然、加上認知改變需要一段時間調適,轉換上往往有落差,難免有「霸權穩定」(hegemonic stability)的現象。然而,當政黨的轉置3(transmission)機制一直無法忠實傳達社會大眾的期待,那就是政黨板塊醞釀變動的前夜。
就民心的向背而言,馬英九雖然在 2012 年獲得總統連任,民意支持度卻急遽陡降,儼如垂直落體,看來令人驚心膽跳,還以為是封建王朝末日。然而,民進黨並未快速從大選的挫敗回神,甚至於在去年的九月政爭,國民黨茶壺內的風暴驚天動地,民進黨內部依然派系傾軋,自是無法漁翁得利。相對之下,前總統陳水扁獄中稍安勿躁,媒體版面比先前銷聲匿跡,反而民調點數大幅成長,難不成是選民有弦外之音,嘲諷台面上的政治人物?同樣地,從白衫軍、以及黑衫軍旋風崛起,雖然看不出有進一步組織的跡象,至少呈現出百姓對於當前政治運作的不滿,特別是學運,幫大人出了長期憋在心中的一口鳥氣,而朝野政黨似乎尚難有吸納的可能。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