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18, 2007
七月十五日,是台灣解除戒嚴廿年的重要紀念日。對於已經習慣在自由環境的台灣年輕世代而言,是無法理解與體會在長達四十年的日子裡,台灣的人民是如何過著他們的戒嚴歲月。
那是一個沒有言論自由的日子。人們害怕談政治、不敢碰政治,因為隨時有可能因為一言一行冒犯當道,而遭遇鋃鐺入獄的命運。但即使刻意迴避政治,也不能保證自己能平安無事,因為獨裁者可以隨時羅織罪名,讓你失去自由,乃至失去生命。美術、音樂、電影、文學創作,都無法倖免被當權者懷疑的命運。
但如今的台灣,己是言論充分自由、思想完全解放的社會,也不會有人想要,回去那個每個人會自我審查、自我噤聲的時代。
戒嚴時期也是一個沒有自由民主的黑暗時代。台灣當時有著數十年不用改選的國民大會、立法院,當然也有著永遠不用面對民意考驗的領袖。
目前台灣已經可以用選票由全民直接選出總統,這在當時幾乎是不敢想像的情境。而國民黨一黨威權統治的時化已成為過去,政黨輪替更成為台灣政治的民主奇蹟,而這一切都是台灣人民努力爭取的成果。
戒嚴的影響不只在政治層面,人民的食衣住行都受到限制,晚上十二點所有店面都要打烊,這只是對人民生活限制的一小縮影。台灣目前十分流行的海上衝浪活動,在戒嚴時間根本不可能,因為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不准人民靠近海岸,只因為要防止人民偷渡或者擔心共軍來犯。如今回想,似乎是難以想像,也令人萬分感概。
台灣解除戒嚴己經廿年,那個既荒謬又恐怖的時代也早已結束。也因為現在的台灣人民,早已習慣且享受著自由民主的日子,所以當然不願意放棄這樣的生活方式。這也是我們在思考跟看待兩岸關係時,不能忽略的一項重要事實。
簡單來講,兩岸在民主自由上的差距,是兩岸關係無法正常互動發展的重要原因。試想,如果中國大陸的老百姓,都渴望擁有更多的自由跟民主時,中共當局有什麼理由,強迫台灣的人民犧牲或者降低他們已經擁有的自由民主,而必須跟中國大陸在一起呢?
因此,台灣解嚴的意義,不僅在於對台灣本身,更在於對兩岸關係的影響。解除戒嚴拉開了兩岸民主與自由的差距,兩岸之間已不再是極權跟與威權的差異,而是自由跟不自由的不同。這也是兩岸問題要真正解決,最難克服、也是必須要去克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