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德斷交不是單一或單純外交事件,在投入如此大量外交資源之後,查德還是選擇現實利益與中國交往,這是國際社會的叢林法則,就當前中國崛起的態勢與政策而言,後續的骨牌效應只可能會更加不利我們的處境。因此,台灣如何面對這項嚴峻挑戰,不應該只是外交部的工作與責任,而是必須從執政者、外交人員、到全民社會要有共識性的認知轉變與新作為,才可能避免深陷兩岸外交零和割喉的泥沼。
首先,必須區分「承認外交」與「實質外交」。承認外交是被國際社會與國際組織接受為成員的外交門票,實質外交則是真正從事維護國家利益與促進社會交往的外交實際工作。目前國際社會可能只有台灣有承認外交問題,因此常被質疑或自我懷疑中華民國是否為一個主權國家。但是,舉世皆知台灣是一個憲法獨立且自由民主的社會,而且,我外交人員深知,幾乎全世界的國家都與台灣有實質外交關係,且大都是外交人員派駐台北,而也視我各代表處人員為台灣外交官。
因此,台灣其實一直都是國際社會俱樂部的成員,其他國家視我們為重要成員,也以成員地位和能力與我交往,只是在俱樂部的正式會議與行文中,無法將我們名稱正式列出。換言之,我們其實已經身置其中,但卻一直到處詢問何處有售門票。也許承認外交還是有其必要性,但是實質外交的推展與成就才能真正確保台灣的國家利益與國際參與。
其次,應該開始思考如何與對岸達成外交休兵。兩岸關係與外交關係是一體兩面,兩者之間的關連性十分明確,中共的孤立台灣與強化一中是同一意涵,過去是為促統,現在則是反獨;因此,如何在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上,讓北京願意外交休兵,則是台灣無可避免的挑戰。
當然兩岸關係與外交關係並非是彼消此長,或甚至可以二擇一,兩岸關係不可能永久凍結,外交承認也不能減到個位數,兩者之間如何平衡是一大考驗。此外,北京的外交單位與對台機構是各行其是,所以才會在陳雲林訪台之前出現查德斷交事件,可見兩岸關係與外交關係的協調,必須從整體戰略與政策面出發,或者直接訴求北京,或者透過華盛頓,取得外交休兵共識或默契。
第三、掌握國際事務的全球化與民主化發展趨勢,從事真正有意義的全方位外交活動。無論是人道外交、NGO外交、學術外交、環保外交、人權外交、或是經貿外交都是直接的國際參與和多邊交往方式,都可以讓台灣社會更為廣泛地與世界接軌。
台灣因為過於重視外交承認,忽略國際社會的責任與義務,凱子外交是指過份集中使用外交資源在維護邦交數目,造成部分國家予取予求的凱子現象;然而實際上台灣使用於國際參與和外交工作的資源,其實與其他相關國家差距甚遠,從國際援助、人道救援、人權協助與發展合作等,皆有許多可以著力發揮台灣經驗之處。
最後,國內媒體對於國際事務的排斥、國內教育對於國際接觸的被動、國內政治菁英對於國際化發展的冷漠,這些都是我們無法積極走入國際社會的因素。如果我們還是將查德斷交當成單一或單純外交事件,媒體報導兩天並指責中國打壓,但卻不面對台灣所處國際與東亞的新情勢,我們的外交處境只會更加惡劣與尷尬。
-------------------
中國時報、200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