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小乘修持目的是在證『聲聞菩提』,大乘的目的是在『佛果菩提』,蓋聲聞的人但求自了證入涅槃,而大乘的人自了了他,共證真常。是故大乘菩薩學處,以發『菩提心』為最切要。發菩提心,即四弘誓願的第四句『佛道無上誓願成』。至於菩薩 ......(詳全文)
2004-12-15 01:50:00 |
吾等從不信佛法至深信佛法,從不學不修佛法至努力修學佛法,此中之轉變,全依『聽聞正法』而來,而聽聞正法則須親近善知識,是故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法隨法行,乃成為『修學佛法』之必然次第。至於云何謂『聽法者』?茲依《大智度 ......(詳全文)
2004-12-14 01:50:00 |
......(詳全文)
2004-12-13 01:50:00 |
所謂『佛寶』,乃三寶之一。佛是覺者之意思,能自覺,又能覺他,直至覺行圓滿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之真寶,故稱佛寶。又『覺』具二義:從佛之洞徹諸法真理而言,是覺悟義;從佛之明鑑萬法明辨事機而言,是覺察義。至於云何謂『婆伽梵(華譯為 ......(詳全文)
2004-12-12 01:50:00 |
眾所周知:講經要有講經之時間,然而佛經記載都是『一時』,沒說某年、某月、某日,此乃因當時結集經藏之人有大智慧,若是記載某年、某月、某日,反而不好懂,蓋各國之歷史不同,佛在印度說法,走遍五印度,在時間上,無論那一國都不好定;再者 ......(詳全文)
2004-12-11 01:50:00 |
眾所周知,『菩薩乘』因為修行方法不同,可分為禪宗、淨土宗、天台宗、律宗、唯識宗、密宗等。各宗所修行經典與方法都不相同,其所接引教化對象也不一樣,是故得正果之難易也大相逕廷。而接引教化之對象是三根普備且甚為容易者,唯有『淨土宗』 ......(詳全文)
2004-12-10 01:50:00 |
大凡有情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故 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解決。尤其是『大乘佛法』傳到中國後,歷代高僧大德將之分成八大宗派,直到今日僅存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較為流行(其實真正中國的【密宗】已不存在,現在世界上所流行的是,唐朝傳 ......(詳全文)
2004-12-09 01:50:00 |
『貪瞋癡三毒』,貪是貪愛五欲;瞋是瞋恚無忍;癡是愚痴無明,因貪瞋癡能毒害吾等學佛修道者之身命與慧命,故名三毒。至於『貪瞋癡三毒』之內涵為何?茲依《請觀音經疏闡義鈔》所開示,分述之如下:(一) (瞋)恚有三種。(1)【非理瞋】。謂 ......(詳全文)
2004-12-08 01:50:00 |
大凡有情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故 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解決。尤其是『大乘佛法』傳到中國後,歷代高僧大德將之分成八大宗派,直到今日僅存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較為流行(其實真正中國的【密宗】已不存在,現在世界上所流行的是,唐朝傳 ......(詳全文)
2004-12-07 01:50:00 |
眾所周知:所謂『比丘』,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男的稱『比丘』,女的稱『比丘尼』,皆以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而求了脫生死、超出三界為目的。又比丘含有三義,即(1)乞士;(2)破惡;(3)怖魔。佛陀時代之比丘除精舍外,多數選擇清幽之處 ......(詳全文)
2004-12-06 01:50:00 |
所謂『供養』者,奉養之意也,即對上含有親近、奉事、尊敬之意;對下含有同情、憐惜、愛護之意。就事相功德而言,依《四十二章經》所示: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者。何以故?蓋以辟支佛一向一果,無師自 ......(詳全文)
2004-12-05 01:50:00 |
由於台灣民眾之信仰水平似乎只停留在「人」之崇拜,形成瘋狂之教主祟拜,當迷戀時,將教主視為救世之明師,幾乎等同於神;當失和時,明師立刻變成詐財之惡棍,是人間之魔鬼。近年來之宗教事件,一再地重演如是之戲碼,所謂教主不是被捧為明師, ......(詳全文)
2004-12-04 01:50:00 |
所謂『三昧耶』者,如有人於眾多國王大臣所尊重集會之處,而自發言作太要誓:『我今如是之事永當不作,如是之事當依行之(以自對可信之人而發誠言),若有所違即得重罪。』是故三昧耶者,即是不可違越義也;略而言之,即是戒義也。至於『三昧耶 ......(詳全文)
2004-12-03 01:50:00 |
所謂『灌頂』者,譬如世間剎利之種,謂欲紹其繼嗣令王種不斷故,為其嫡子而作灌頂,取四大海水,以四寶瓶盛之種種嚴飾,又嚴飾子身眾物咸備,又飾大象,於象背上持瓶,令太子坐於壇中,所統畢集,於象牙上水令流注太子之頂,灌此水已,大聲三唱 ......(詳全文)
2004-12-02 01:50:00 |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為覺有情,即覺悟之有情眾生,大致分為權教菩薩與實教菩薩二種。權教菩薩之修行,是處處著相,著相之修,稱為染修,以其不了解三輪體空之道理,是故只能稱菩薩,即所謂『三賢菩薩』是也,包括十住、十行、十迴向 ......(詳全文)
2004-12-01 01:50:00 |